“溫飽靠耕牛,小康靠奶牛”,然而近一時期,黑龍江、遼寧、河北等地相繼發生的劣質進口奶牛坑農事件卻擊碎了一些奶農的小康美夢。6月份出版的半月談雜志刊登了由記者周清印、范春生、朱峰調查采寫的《警惕奶牛進口過熱引來劣質洋奶牛》一文披露:近n進口的相當一部分奶牛存在牛價高、產奶少、配種難、產犢雜、系譜亂等突出問題,給當地購牛戶造成數千萬元的巨額經濟損失和沉重精神壓力。劣質進口奶牛事件發出一個預警信號,暴露出當前奶牛進口過熱帶來的質量隱患與監管軟肋。
最近兩年全國許多地方頻頻傳來“外國奶牛飄洋過海落戶中國某地”的消息,并且被作為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富民工程”大書特書。綜合海關、農業部、國家統計局等有關統計,2002年和2003年,全國批準進口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奶牛11.5萬多頭;2004年一年,進口奶則突破13萬頭。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的最新調查中,內蒙古、新疆、黑龍江、山東、河北、寧夏和陜西被列為進口奶牛最集中的七大省、自治區。中國種畜進出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開展認為,近幾年引進種牛的主體由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等構成,其他行業產業巨頭紛紛斥巨資進軍奶業。它們來勢“兇猛”,進口數量巨大,都以千頭為單位,以整船為單位。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長劉成果在接受半月談記者專訪時分析,“奶牛進口熱的出現受市場行為和政府行為的雙重作用。一方面,頭兩年奶業市場利好;另一方面,也有政府引導錯位的一面,一些地方政府發展奶牛決策帶有盲目性,為了追求政績。”
劉成果理事長認為,世界著名的荷斯坦牛優良品種在歐美,但前些年由于歐美瘋牛病暴發,奶牛進口都擠到新西蘭、澳大利亞兩國來了,加上中間商在里頭操作,把這兩國的牛價哄抬起來了,一頭進價都在1.8萬至2萬元。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對內蒙古、新疆、黑龍江等進口奶牛七大省、自治區的調查分析認為,導致進口奶牛價格偏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中間環節被壟斷和中間環節過多,髂詬衾氤∈輾鴨蛹鄱啵部分貿易公司借機倒賣牟取厚利。
近年我國從新西蘭、澳大利亞引進奶牛速度過快,使得部分進口奶牛質量標準打折,品質一批不如一批,一些牛商甚至弄虛作假搞假系譜,這會危及我國整個奶牛的繁育體系。
我國奶牛進口實行省市初審、農業部批準、進口公司代理、質檢總局檢疫的程序,問題是不同管理主體之間缺乏及時有效的信息溝通,尤其對奶牛進口后跟蹤管理不足。建議依法規范和加強包括種奶牛在內的種畜禽進口管理:嚴格種奶牛進口審批,實行專家把關制度,理順進口中間環節,對進口代理公司進行必要的整頓清理,堅決依法打擊利用進口商品畜禽充當種畜禽高價倒賣的行為。
大量進口奶牛不是中國奶業健康發展的最佳選擇,長遠之計在于走質量主導型道路,改良奶牛品種和提高牛奶單產水平。擺脫進口依賴,打造中國人自己的高產優質奶源生產基地,已成當務之急。